去年初,京剧界爆出一则惊天噩耗:齐英才的去世,犹如一颗沉重的雷霆,在舞台上炸开了万象。悲痛的浪潮在全国蔓延,无数人感慨万分,叹息这位“小生”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。然而,他的离世,也无可避免地让我们想起了他的妹妹,齐淑芳。她,那个在舞台上以一身“名旦”风采走遍大江南北的传奇人物,曾为无数人留下过美好的记忆。提起齐淑芳,便不得不提起她那深厚的京剧世家,尤其是她的哥哥齐英才,那些与她一同在戏曲中跌宕起伏的往事,如今只能在回忆中追寻。
齐淑芳的名字,曾与《火凤凰》等经典剧目紧密相连。她的早年历程充满传奇色彩,但她的故事,并非一帆风顺。她为何选择出国?为何带着三十名演员去北美创业?她的这段“冒险”经历,究竟蕴藏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?
从一个普通孩子到京剧演员
齐淑芳的童年,并不与其他孩子有什么区别。她并未一出生便注定要穿上戏服,走上舞台。与其他孩子一样,她按照正常的步骤,过着按部就班的生活,上学、读书。然而,家中兄长们从小便在舞台上摸爬滚打,这种氛围渐渐影响了她。当时的哥哥们一有空就会在家里练戏,齐淑芳便时常凑过去,忍不住好奇。哥哥娶妻之后,嫂子张美娟,是一位闻名京剧界的武旦名角。身为家庭一员,她不仅从嫂子那里学到了许多戏曲的技巧,更是亲身体验到了一种氛围的熏陶。渐渐地,她对京剧的兴趣越来越浓,心中也萌生了进入戏曲学校深造的念头。
展开剩余77%虽然心中怀有这份热情,然而对于一个完全没有经验的新人来说,是否能在这条路上走得下去,谁也未曾预见。当时的齐淑芳,甚至都不能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是否真的适合这份工作。幸好,嫂子张美娟看出了她的决心,便主动给予了她指导,抽空教她学戏。她跟随嫂子在家中学习,渐渐地有了登台表演的机会。第一次登台,她凭借着嫂子的指导,演得颇为像模像样。这一切,最终让她顺利考入了戏曲学校,正式踏上了京剧这条不归路。
勤学苦练,成就“名旦”
在戏曲学校里,京剧和昆曲的学生们同在一处练功房练习,齐淑芳也在这里结识了昆曲班的王芝泉。两人关系甚好,时常互相较劲,竞争中也增进了彼此的技艺。她记得,那时每天清晨,她与王芝泉都会争着去早练,谁也不愿意让步,哪个不多练几分钟,便觉得心里空落落的。学校甚至专门制定了规定,禁止学生提前进入练功房,确保大家能有足够的休息时间。正是这种不懈的坚持与勤奋,铸就了她日后的成就。
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齐淑芳的名字开始在京剧界响亮。她的演出不仅得到了毛主席的关注,还亲自为她修改剧本;梅兰芳,那个时代最为著名的艺术家,也亲自到剧院捧场,给了她极高的评价。在那个时代,齐淑芳无疑是圈内的顶流,她已经是京剧舞台上不可或缺的“台柱子”了。而且,她的演出不仅限于国内,剧团还走出国门,前往法国、意大利、德国、瑞士等地进行巡回演出,每场演出都座无虚席,场场爆满。
走向世界:打破偏见与挑战
然而,这一切的光辉背后,也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挣扎和挑战。尤其是她对京剧国际化的远见,促使她于1988年带领剧团来到北美,开创了京剧在海外的事业。她曾面临无数的质疑和非议——“吃里爬外”“崇洋媚外”“叛徒”等等的标签压得她几乎喘不过气来。然而,她从未放弃,因为她知道,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,京剧不能局限于一隅,它应该走向世界。
当有人问她,为什么要离开中国,去美国受苦受累时,她给出的回答铿锵有力:“这里有搞科技,中国迟早会有,而中国有京剧,这里没有,所以我来了。”这番话,不仅彰显了她对京剧的热爱,更体现了她对民族文化的深深自豪。为了让京剧成为世界人民的精神食粮,她甘愿面对一切困难与挑战。
百老汇的成功与回归
终于,功夫不负有心人。齐淑芳和她的剧团,在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之后,迎来了事业的转机。百老汇,那个汇聚全球目光的舞台,成为了她剧团的转折点。经过精心策划和严格排练,齐淑芳带领剧团登上了百老汇的舞台,并推出了经典剧目《杨门女将》。这一场演出,不仅让剧团在北美声名鹊起,也为京剧赢得了更广泛的关注。随后,剧团的演出邀约接踵而来,他们的足迹遍布了北美各大城市,逐渐在海外扎根。
如今,齐淑芳已经归国,回到她的故乡。她为京剧的发展与传承做出的贡献,不仅在国内,也在海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。她为京剧打破了国界,架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。
结语:传承与展望
在这个百年变局的时代,中国正崛起为世界的强国,硬实力和软实力并驾齐驱。而作为青年一代,我们应当向齐淑芳等老一辈艺术家学习,继承他们的精神与情怀,努力钻研,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,为中国文化的传承与世界文化的交流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愿每一位青年文艺工作者,都能像齐淑芳一样,勇敢追梦,不畏挑战,将中国文化的光辉撒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。
发布于:山西省股民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